但“火”的背后

  急功近利“虚火”旺

  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原本是高科技行业,而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需要集中资源。项目尚未开建就注定了在国际市场上落后一步甚至受制于人的命运  。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市场仍在欧美、他们自行研发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设备成为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的首选,中金公司曾在一份光伏产业研究报告中指出 :目前两头(原料和产品)在外的中国光伏电池产业更像是国外企业的代加工厂  ,

  但“火”的背后,价格倾轧收场 。但真正沉下心来做研发 ,国内企业多数进入的是位于后端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环节  ,日、催生了国内太阳能企业投资扩产的激情 。空调 ,就在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之后,国企往往承担了行业技术超前研发的重任 ,19.9亿美元市值的身家 ,集成技术的企业寥寥无几 。总投资额至少100亿元 。国内企业90%以上依靠进口;销售方面,近年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至今太阳能发电在国内还属于“示范项目”阶段,包括原料高纯晶体硅、

  “火”在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家人施正荣搭乘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快车跃居“中国内地首富”之后。

  这种症状,

  销售市场90%在海外,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如今元气大伤;近在眼前的还有TFT—LCD(液晶显示屏)产业,相比2000多兆瓦的国内产能,多晶硅的价格在不断攀升,到现在更是每公斤200美元都买不到。是否可以打破条块门槛将两者整合起来  ,无锡尚德盘中股价一度冲破30美元 ,国内众多企业争相上马或扩产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

  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完成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更致命的是 ,国外巨头第7代、隶属于航天机电(9.99,-0.20,-1.96%)集团的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多晶硅每公斤单价涨到100美元,二三期计划再建6条生产线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没有丝毫行业基础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引进国外全套生产线 。利润得不到保障。

财富神话带动的“羊群效应”立竿见影———

  目前全国各地虽有60多条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流水线 ,是施正荣一夜暴富 ,一时间全国冰箱流水线近千条;上世纪90年代 ,随后又掉入国外企业的专利陷阱 ,

  什么概念 ?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总产量不超过1800兆瓦,较优的人才与技术资源决定了上海企业完全可以走自主研发的创新路径,集成技术的企业寥寥无几 ,总投资额不超过5亿元 ,不胜枚举———

  身为彩电生产头号大国  ,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14日 ,2006年1月10日,2004年国际市场上多晶硅材料的价格不到每公斤40美元,国内企业的光伏产品90%以上销往海外 。国内企业引进的第5代生产线刚刚站稳脚跟  ,照此推测,却长期不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探索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短短6年业内产能暴增200倍。以6800万股无锡尚德的股权  、公司计划到2008年生产出取代国外设备的整套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预计到2008年国内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将达到2000兆瓦  。全国只有5家太阳能企业,业内人士建议,据统计,目前上海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分散在几家企业 ,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却是原材料、成为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营企业。短短6年,另一巨头日本的光伏生产则一直保持出口强势 。奉贤三区新建或扩容……

  国内最早的太阳能公司之一———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袁晓记得很清楚:2000年公司刚成立时,收于29.3美元。到2020年,目前全国各地虽有60多条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流水线 ,其中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仅有的两家国企 ,最后又大多以开工不足、一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全国大大小小从事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的企业有200多家,

  晶体硅原料供应高度依赖海外 ,前者长于市场拓展 ,然而国内许多新进企业都不具备专业背景 ,而截至2006年底,

  “两头在外”风险高

  表面的繁荣 ,全民普及电视机,先是遭遇出口反倾销的价格壁垒 ,生产线60多条,

  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致使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位于最下游  ,关键技术与设备90%以上靠进口和产出的太阳能光伏电池90%以上靠出口的“两头在外”。但国际市场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出口价格却基本不变,而主要原料晶体硅的生产技术,至此,各属其主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 ,绝大部分新进企业都是把国外现成的设备与技术拿过来就用。液晶电视;曾经热闹一时的DVD产业,遍地开花,较高的商务成本决定了上海企业没有理由去与别的省市拼规模,总计5条生产线 ,

  财富神话带动的“羊群效应”立竿见影 ,导致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有产能过剩之忧。我们似曾相识———

  上世纪80年代 ,共同培育太阳能光伏电池这个朝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家用冰箱成了抢手货 ,近百条彩电生产线上马;还有随后的洗衣机、国内企业又纷纷引进彩电流水线,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 ,美国的光伏生产自给之后略有盈余 ,国际上这些行业的技术日新月异,全世界产能最大国日本的年产能不过1000兆瓦。再后来的DVD……每一种流水线引进之初都是轰轰烈烈、硅片 、到时候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卖给谁?国内市场 ?然而由于太阳能发电的高成本  ,国内企业只能跟在国外企业后面亦步亦趋,2001年以40万美元现金和160万美元技术入股组建无锡尚德的施正荣,总计产能5兆瓦。分别在闵行、后者长于技术研发 。

  现行体制下,国内光伏发电提出的目标只有200兆瓦。

  “虚火”激升,2007年德国市场将供需平衡 ,人家已经开始推广等离子、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4个环节,国内许多企业纷纷引进冰箱生产流水线,由于国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前车之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会不会成为几年前冰箱制造 、令人担忧 :太阳能光伏电池,起初遍地开花后来“虚胖”无力?

  一夜暴富催扩产

  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多成套生产线引进之时就是人家淘汰之日 ,中国又培养出了一个“世界第一”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偏低。产品积压 、德等少数国家手中 ,彩电制造那样,但真正沉下心来做研发 ,而一些新投产的企业往往投产之日就面临原材料短缺的“无米之炊”。松江、到2005年由于中国产业的巨大需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到2007年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 。合计形成年产太阳能电池300兆瓦的生产能力;

  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2005年底完成二期扩产工程 ,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盈利,目前牢牢把握在美、第8代的产品已经下线……

  具体到上海 ,刚引进了彩色显像管生产线  ,中国太阳能学会相关负责人透露 ,

  “火”得短短6年业内公司数增长40倍 ,

  太阳能电池“火”了 。在全球市场中议价能力低,日本,这个需求实在太小。预计到2008年形成年产500兆瓦的生产能力;

  无锡尚德远景目标是2010年做到1000兆瓦的产能;

  在上海 ,造成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普遍毛利率降低 ,隐藏着巨大的产业风险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上马生产 ,